
圖片來源/億緯鋰能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區域戰爭紛擾政局動蕩,貿易壁壘重重,關稅一言不合就亂加,民族或地區文化理念沖突難融合,產業鏈工廠建設環保審批繁瑣,產業工人招募難管理難,更多的不確定性圍繞、滲透......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出海建廠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風險有哪些?如何管控?請看電池網(微號:mybattery)分析師和DeepSeek聯合對中國企業出海現狀分析和下一步對策。
產業鏈出海建廠的主要問題與風險分析
主要問題與風險
貿易壁壘與政策限制
歐美國家通過加征關稅、設置技術壁壘(如歐盟《新電池法》要求披露碳足跡)限制中國電池產品進入市場。例如,美國對中國鋰電池的累計關稅高達38.4%,歐盟碳足跡要求增加了合規成本。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部分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干預項目審批。如瑞典政府以《外國直接投資法》為由否決璞泰來10萬噸鋰電負極材料項目。
法律糾紛與合規挑戰
海外商業糾紛頻發,維權難度高。寧德時代起訴美國儲能企業Powin拖欠3.1億元貨款,暴露了跨境合同執行和本地法律適應性問題。
勞動法、環保法規差異顯著。例如,歐美對工作時間、碳排放的嚴格規定可能與中國企業的生產模式沖突。
供應鏈本地化難題
海外工廠面臨原材料供應不穩定、配套產業鏈缺失的問題。東南亞雖資源豐富(如印尼鎳礦),但基礎設施滯后,導致項目周期延長。
勞動力成本高且技術工人短缺,如德國工廠建設成本超預期,蜂巢能源因此暫停德國項目。
技術與市場競爭壓力
日韓企業(如LG、松下)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上占據優勢,歐美本土企業(如Northvolt)加速崛起,擠壓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國內產能過剩導致海外擴張需求迫切,但海外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如2024年歐洲電動車銷量同比下降5.4%)。
資金與外匯壓力
海外建廠需大量外匯支持,企業外匯儲備不足。寧德時代為歐洲三座工廠投資超130億歐元,中偉股份印尼項目規劃投資100億美元,均面臨融資壓力。
本地金融機構對中企信用評估嚴格,融資渠道受限。
中國企業出海現狀分析
產能布局加速,但區域分化明顯
歐洲市場: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西班牙建設工廠,國軒高科布局斯洛伐克和摩洛哥,但部分項目因成本或政策停滯。
東南亞市場: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投產,瑞浦蘭鈞、欣旺達等聚焦印尼、越南,利用資源優勢和關稅規避優勢。
北美受阻:受《通脹削減法案》限制,寧德時代北美工廠推進緩慢,轉道墨西哥或東南亞迂回布局。
市場份額持續領先,但競爭加劇
中國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達67.1%,寧德時代、比亞迪占據主導地位,但海外市場需直面日韓企業競爭。
設備商(如先導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大族激光等)海外訂單增長顯著,2024年先導智能海外營收增速達160%。
合作模式多樣化
合資建廠: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合資西班牙工廠,孚能科技與土耳其TOGG合作,降低政策風險。
技術授權:部分企業通過技術輸出綁定客戶,規避產能過剩風險。
下一步對策與建議
規避貿易壁壘,強化本地化運營
在目標市場建設全產業鏈基地,如寧德時代在印尼布局“礦產-冶煉-電池”一體化項目,減少對單一環節的依賴。
利用東南亞作為跳板,通過區域自貿協定(如RCEP)輻射歐美市場。
加強合規與風險管理
建立本土化法律團隊,提前研究投資目的國法規(如歐盟碳足跡、美國勞工法),并通過國際仲裁條款降低糾紛風險。
采用“分階段投資”策略,避免因政策變動導致大規模損失。
技術升級與差異化競爭
加碼固態電池、4680大圓柱電池等新技術研發,寧德時代計劃2025年推出第二代鈉鋰混動電池,彌補能量密度短板。
針對細分市場定制產品,如億緯鋰能在馬來西亞主攻電動工具電池,避開動力電池紅海競爭。
多元化融資與供應鏈韌性
通過赴港IPO(如寧德時代、中偉股份、中創新航等)募集外匯,同時探索綠色債券等融資工具。
與當地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如先導智能在歐美設技術中心,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
政府與企業協同破局
推動“電池護照”等國際標準制定,增強行業話語權。
借助“一帶一路”政策支持,與東道國政府協商稅收優惠和基建配套。
總結與展望
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出海已從“產品輸出”邁向“產能+技術輸出”,但需應對政策、法律、供應鏈等多重挑戰。未來需以技術突破為核心,結合本地化策略與合規管理,在歐美高端市場與東南亞新興市場間形成互補布局,方能穩固全球競爭優勢。

電池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