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到,2024年我國經濟穩步擴大,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
電池網注意到,2024年,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千萬的國家,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綠色產業持續擴容。
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李強?總理明確提出,將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兩會期間,相關議題也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多位行業“大咖”積極為該賽道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建言獻策,共同推動電池新能源行業健康發展。
曾毓群:提升新型儲能市場化運用水平 建立新型儲能定期安全檢查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2025年兩會帶來《關于進一步提升新型儲能市場化運用水平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曾毓群認為,國內新型儲能實現規模化發展,但儲能市場機制尚未形成,相較國外,我國儲能的市場參與機制尚不完善,儲能電站面臨調用少、利用率低、回報周期長等問題,儲能價值難以充分發揮。
為此,曾毓群建議,完善新型儲能市場參與機制,拉大峰谷價差,為儲能等靈活性調節資源創造合理的盈利空間。基于現行的電價機制,擴大電能量市場交易電價的浮動范圍,讓電價有效反映時點電能量供求關系。
豐富適合新型儲能的輔助服務交易品種,并推動輔助服務費用向電力用戶側分攤,讓儲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導。增加爬坡、系統慣量等充分發揮新型儲能技術特點的服務品種,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所需調節能力。同時,電力輔助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應遵循“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推動所有受益主體共同分攤。
完善容量補償機制,加快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核定規范和實施細則。短期內參照抽水蓄能和煤電,完善新型儲能的容量電價機制,實現“同工同酬”,破除靈活性資源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長期則適時向容量市場過渡,通過市場定價機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
建立新型儲能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建議借鑒電力行業定期檢修機制,建立適用新型儲能的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參照《發電企業設備檢修導則》,形成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具體檢測方案,明確儲能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檢測條件、方法和周期等。定檢機制將及時剔除“帶病”儲能,確保儲能電站在全生命周期內安全可靠。
雷軍: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 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共提出五項主要建議,包括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
其中,在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方面,雷軍表示,在自動駕駛功能量產應用方面還存在測試試點時空范圍開放力度不足、量產預期時間不明確、缺乏專屬保險、安全宣傳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使得產業界難以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雷軍建議,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范圍測試驗證,加快量產商用進程。進一步擴大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力度,支持更多企業和車型試點驗證。推動設立自動駕駛專屬保險,加強安全使用宣傳。加快建設自動駕駛全國性法律體系出臺允許自動駕駛汽車量產上路的法律文件,明確自動駕駛系統的合法上路身份等。
在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方面,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充電樁建設需持續優化布局,汽車生態設備接口不統一等。
雷軍建議,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制定統一的超充設備技術標準、通信協議。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共同制定汽車車載硬件和終端設備的接口標準、軟件通訊協議規范。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推進行業內外共同制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等。
在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方面,雷軍建議重啟號牌式樣調研論證,公開征求意見建議。在新能源汽車號牌功能設計上進行智能化嘗試,將車輛交通信息卡功能內置到號牌中,外觀增加二維碼信息查詢功能,方便交通管理和應急事項處置。建議選擇汽車產業發展領先、市場需求旺盛的城市開展新能源汽車新號牌的試點工作。試點期間設置用戶反饋渠道,及時收集用戶對新式樣號牌試點工作的意見建議,將合理的反饋納入試點工作的調整和改進中。
馮興亞: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 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監管措施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提出8項建議,聚焦創新驅動、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融合發展等舉措。
其中,在eVTOL產業發展方面,馮興亞希望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推動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形機器人方面,希望加快政策規劃、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示范應用進程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換電方面,馮興亞表示,目前全國乘用車換電站保有量僅4200余座,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換電建設成本高企、規劃布局整體滯后、電池標準缺乏統一等問題尚待解決。對此,馮興亞建議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針對現行法規位階較低、現有動力電池利用回收產能明顯過剩、企業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馮興亞希望盡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范運營。
此外,對于海外銷售汽車缺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的問題,馮興亞希望逐步放開進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試點,長期可修訂法規標準、優化流程,破解“回國難”的問題。
張興海:國內競爭激烈 有序的市場化需要企業自律
全國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張興海呼吁企業自律與政府監管雙管齊下,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注入理性基因。
張興海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逐漸做到全球第一,但是存在內外多重挑戰。國內當前競爭激烈,卷價格、卷技術,甚至可能會在生態上有一些競爭。基于此,他希望行業能夠更加自律。張興海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現在的市場化有些無序,需要有序的市場化,需要企業自律,也建議政府加強監管,才能把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得更好。
談及海外市場,張興海建議,要在技術、標準上滿足國際化、全球化的需要,尤其是出口落地國對汽車的要求、法規、適應性、用戶使用的要求滿足后再出海。未準備充分則不要貿然出海。
何小鵬:構建eVTOL航空器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 人形機器人加速商業化普及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兩會建言主要涉及人形機器人、低速無人駕駛、智能駕駛、低空經濟等科技新領域。
何小鵬表示,面對技術標準差異化、加速形成的國際規則等帶來的新挑戰,構建eVTOL航空器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具體方面,建立新型eVTOL航空器駕駛員分類分級認證體系,在現有的執照中增加eVTOL航空器的駕照類別等級;制定傳統航空器飛行員轉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訓要求,保障新航空器運營所需駕駛員供應;完善新型eVTOL航空器模擬機、訓練器的鑒定標準,為飛行員訓練提供技術設備、設施保證等。
另外,在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方面,何小鵬建議可以借鑒新能源汽車產業早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經驗,通過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加速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另外,針對當前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強且具有較高端價值的L3級別人形機器人,建議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普及和規模化增長。
李良彬: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 助力產業綠色化
全國人大代表、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提出了關于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的建議。
李良彬認為,目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在落地實施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配套立法、技術標準、制度銜接和成果運用4個方面。
李良彬表示,現有的相關法律文件適用范圍有限,地方立法一般僅作原則性規定,強制力較低,缺乏國家層面專門性的立法;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管理和技術要求較零散,還未出臺技術指南、總綱、標準,圍繞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應用、監管和考核等配套制度仍相對不足,管控單元劃定、準入清單編制和信息平臺建設等技術規范要求還不明確。
由于牽涉面廣,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主體功能區戰略、國土空間規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及環境要素管理等制度的銜接還不夠順暢,在具體項目管理層面存在用地屬性、管控用途等方面的“錯位”問題。
一些地方沒有把該保護的區域劃出來,并且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應用領域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環境準入領域,且以生態環境部門推動為主,在政策制定、資源能源利用、城鄉開發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應用相對不足。
針對這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李良彬提出了加強宣傳引導、提升法律效力、明確技術規范、強化成果運用和健全保障機制5項建議。
張天任: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 統籌氫能發展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提交數份議案,在動力電池循環產業、氫能產業、通信儲能行業等領域建言獻策。
張天任表示,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在國家、政府的重點支持下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張天任建議,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強化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加快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加強規范性企業的資質審核,加大對白名單企業的政策扶持;完善再生原料標準體系,擴大優質再生原料進口規范和規模,保障資源供應;五是規范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信息的公開化,防止資本無序重復擴張。
張天任表示,氫能目前仍處于產業化初期,為加快培育氫能產業的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議統籌氫能發展戰略;優化行業標準法規;創新政策支持形式;加強技術扶持力度;完善產業協同機制。

電池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