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數量的增長以及行業的發展,電池回收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妥善處理這些退役電池,構建規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成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鋰電池生產線

在全球大力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電池新能源產業成為了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焦點領域。

5月30日,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42萬家。

國內現存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42萬家 回收問題引重視

從經營時間來看,相關企業多為老牌企業,成立年限在5-10年的相關企業最多,占比達58.42%,其次,成立年限在3年內、10年以上的相關企業分別占比2.14%、20.99%。

從注冊量來看,2024年全年注冊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16家,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冊32家。

從地區分布來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多集中分布在華南、華東、華中地區,占比分別為34.08%、25.35%、25.29%。

從國標行業來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主要集中歸屬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三大國標行業,占比分別達30.43%、29.59%、25.64%。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也已進入規模化退役階段。隨著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數量的增長以及行業的發展,電池回收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妥善處理這些退役電池,構建規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成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今年5月27日,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全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專班第一次會議,部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工作。

會議強調,要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加快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制修訂各類鋰電池安全技術規范等相關強制性標準,用法治手段規范回收利用行為,以標準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要強化全鏈條監督管理,緊盯電池生產、車輛報廢、拆解利用等環節,打通全流程監管堵點卡點,運用數字化技術加強動力電池流向監測,依法查處非法拆解污染環境、無照經營等行為。要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加大關鍵技術、工藝及裝備的協同攻關和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對規范條件企業強化“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支持骨干企業做優做強,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5月30日,為進一步健全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推動退役動力電池應收盡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解決退役動力電池流入“小作坊”導致環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等問題,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9部門印發《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區域中心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將四川省劃分為4—5個回收利用區域。區域內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或聯合體)牽頭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的,集成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儲運、拆解、檢測、綜合利用等多功能的區域中心,承擔本區域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逐步形成網絡完善、規范有序、循環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

據今年5月,企查查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電池回收相關企業注冊量基本逐年增加。截至今年4月底,2025年我國已注冊1.46萬家電池回收相關企業,相比2024年同期注冊量增加13.9%。

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17.7萬家電池回收相關企業,超六成企業成立于3年內。

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廢舊鋰離子電池實際回收量為65.4萬噸,同比僅增長5.0%,其中回收的磷酸鐵鋰電池及廢料達到40.0萬噸,占比繼續提升至61.2%,三元鋰電池及廢料為24.3萬噸,實際回收的其他電池實際回收量僅為1.0萬噸。受原材料價格影響,整個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同比下滑31.0%至86.6億元。展望未來,EVTank預計到203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量將達到424.6萬噸。

EVTank指出,2024年以來,受上游材料價格下行影響,電池回收行業的經濟性減弱,回收企業的積極性有所降低,除頭部企業營業收入有所增長,大部分企業營收和毛利雙降。另一方面,工信部修訂《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及國務院發布《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等政策將進一步提升電池回收白名單門檻。電池回收行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以及“作坊式”工廠將逐步消失和退出,整個電池回收行業將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從產能建設來看,EVTank數據顯示,截止到2024年底,中國白名單鋰離子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產能為423.3萬噸/年,其中梯次利用產能204.2萬噸/年,回收拆解利用產能219.1萬噸/年,整個行業的產能增速已經明顯小于2023年之前,行業進入理性發展的階段。根據各企業的規劃目標,到203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產能將達到1109.2萬噸/年。

ABEC 2025

[責任編輯:陳長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