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下一代電池技術競賽的焦點之一,固態電池領域的任何風吹草動,特別是頭部企業的一個小動作,往往都會在產業界及資本界引發不小的震動。
車企競相釋放上車信號 產業鏈應聲而動
近期,國內外車企競相公布固態電池上車時間表。
海外車企方面,本田宣布,將從2025年1月開始試生產純電動汽車用的“全固態電池”;豐田汽車的下一代固態電池已經獲得日本政府方面的認證,并將于2026年進行量產。
此前,大眾、日產、現代、通用、寶馬、福特、奔馳等海外車企也曾表態,2027-2030年,固態電池有望迎來量產。
國內車企方面,上汽集團宣布將從2026年開始量產能量密度為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廣汽集團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藝,預計該產品將于2026年正式裝車;奇瑞汽車鯤鵬固態電池的研發也已經在行動,規劃2026年定向運營,2027年批量上市;長安汽車預計2027年將完成全固態電池的車輛裝載驗證,2030年實現量產裝車。
下游需求信號催生上游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涌現。目前除了車企紛紛加碼固態電池領域布局之外,來自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裝備等鋰電產業鏈的企業也在向固態電池領域延伸布局。此外,還有部分跨界公司以及固態電池領域初創公司也在發力推進固態電池產業化。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5日收盤,A股固態電池概念股已有165只,總市值約4.1萬億元。
僅從固態電池制造層面來看,經過多年的布局,已有不少公司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10月15日,由EVTank、海融網、電池網、伊維經濟研究院、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2024年中國固態電池年度競爭力品牌榜單”顯示,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輝能科技、贛鋒鋰業、寧德時代、太藍新能源、比亞迪、孚能科技、國軒高科、恩力動力上榜。

另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在固態電池領域,2024年以來,統計在內的24個新投資項目中,有19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561.35億元。
除了上述新落地項目,近期多家頭部企業項目進度也在加快:10月17日,衛藍新能源高性能固態鋰離子電池量產建設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投資約10.77億元;11月18日,安瓦新能源迎來首條GWh新型固態電池產線投產,標志著該企業新型固態電池項目全面沖刺量產;11月28日,清陶固態電池西南產業基地項目啟動儀式舉行,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將建成四川成都首條半固態電池生產線,年產能達15GWh。
政策持續賦能 固態電池獲資本青睞
產業界積極布局,政策層面也在不斷釋放支持固態電池產業發展信號。
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首次將固態電池列入行業重點發展對象并提出加快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2024年以來,固態電池相關政策密集發布。2024年1月,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特別提及,下一步,工信部要支持企業開展聯合創新,加大車用芯片、全固態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2024年6月,工信部制定發布《2024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提出,開展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一代動力電池標準預研,提升動力電池性能水平。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并開始出臺固態電池支持政策,助力產業加速發展。其中,憑借科研實力強大、產業基礎完善、產能布局領先、政策支持力度大等競爭優勢,深圳、上海、廣州、常州、重慶、東莞、蘇州、北京、湖州和宜賓等城市已在固態電池產業領域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隨著利好消息的增多,近期,固態電池板塊接連拉升,固態電池相關優質標的也頻獲資本真金白銀的支持。

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有23家固態電池制造領域相關企業獲得73輪融資。具體來看,清陶能源獲10輪融資,衛藍新能源獲8輪融資,欣界能源、太藍新能源、索理德科技獲7輪融資,安瓦新能源獲4輪融資,華彩新能源、高能時代均獲3輪融資,中科深藍匯澤、屹鋰新能源、瑞智新能源、合源鋰創、贛鋒鋰電、恩力動力均獲2輪融資,柔荷新能、中科固能、中固時代、毅華新能源、瑞固新材、融固新材、領新新能源、固研新材均獲1輪融資。

從公開數據來看,固態電池領域最大單筆融資是上汽集團向清陶能源追加的27億元投資。
其中,2024年以來,柔荷新能、太藍新能源、安瓦新能源、索理德科技、華彩新能源、固研新材、合源鋰創、瑞智新能源、屹鋰新能源、瑞固新材、中科深藍匯澤、高能時代、融固新材、中科固能、毅華新能源、欣界能源等一共獲得了17輪融資。
海外方面同樣也有好消息傳出。2024年9月,美國固態電池技術公司24M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8,7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18億)的H輪融資,此次融資由Nuovo+牽頭,旭化成、三井、DNP集團、京瓷等跟投,公司的投后估值為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2.31億)。
技術研發勢頭強勁 全固態電池量產或提前
“固態鋰電池已在世界范圍內引發廣泛關注,但遺憾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固態電池,目前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夠實現商業化量產。”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徐航宇介紹,現階段,全固態鋰電池在世界范圍內尚處于研發和中試階段,第一梯隊的國家主要是中、日、韓,歐美政府和多家企業則寄希望于通過固態鋰電池改變現有動力和儲能電池格局,競爭日趨激烈。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也提到,在固態電池方面,國外主要精力在全固態電池,發展較慢,國內則多數從半固態電池入手,產業化進度快一些,2023年我國已實現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全固態電池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例如離子電導率問題、固固界面問題、成本問題等等,樂觀預計,量產裝車可能要到2030年后。
“全固態電池由正極、固態電解質(SE)和負極組成, 在快充過程中,正極/固態電解質界面、負極/固態電解質界面,以及固態電解質內部的界面,都存在難點。”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總裁裴鋒認為,固態電解質是全固態電池的核心,較高的界面阻抗以及較低的離子電導率是固態電解質面臨的重要課題。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廉玉波日前也公開表示,未來三年內,固態電池還難以實現廣泛使用,“5年比較現實”。廉玉波稱,固態電池的使用從成本、制造工藝、穩定性等各方面還需要一個成熟的過程。

當然,也有機構的預判較為樂觀:研究機構EVTank在《中國固態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中預計,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或將提前至2027年,到2030年全球固態(含半固態)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在整體鋰電池中的滲透率預計在10%左右。
電池網注意到,在技術創新方面,近日,寧德時代宣布,其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已擴充至超過1000人,并在2024年正式進入20Ah樣品試制階段。據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近期透露,寧德時代2027年小批量生產全固態電池機會很大。
太藍新能源無隔膜半固態電池計劃于2026年進行裝車驗證/測試,以滿足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應用需求;無隔膜全固態電池計劃于2027年實現批量生產,在特殊領域開展示范性應用。
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固態電池技術總工占孝云日前表示,比克當前半固態電池產品最高能量密度可達320Wh/Kg,并持續探索全固態電池路徑,能量密度上探至500Wh/Kg。在市場端,比克半固態電池已在新能源汽車、兩輪出行、eVTOL飛行器、防爆產品、消費數碼等應用市場進行測試,市場放量在即。
在固態電池技術專利布局方面,我國已實現領跑。早在2023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就曾提到,近5年,我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公布情況來看,經電池網粗略檢索,按照申請公布日統計,截至12月5日,年內新公布的固態電池相關專利已達1007項。
例如,11月5日,華為公布了一項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新專利——《摻雜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備方法、鋰離子電池》,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該專利解決了金屬鋰負極與硫化物電解質界面的副反應問題,使得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結語:可以看到,以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和贛鋒鋰電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在半固態電池領域占據了先發優勢,隨著車企半固態電池產品批量上車、政策層面的力挺以及資本的加碼,疊加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節奏正在加快。
但不可否認的是,全固態電池依然充滿挑戰,技術瓶頸的突破充滿諸多不可控的因素,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和產業鏈的支撐,此前豐田和日產就曾不斷推遲固態電池量產時間。全固態電池能否如期上車?我們拭目以待!


電池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