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億元級訂單落地、百億基金火速布局、投融資與IPO洶涌,概念股應聲掀漲停潮……2025年,人形機器人這一萬億級風口大爆發!
各路資本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近期,人形機器人賽道利好消息頻出。
訂單方面,7月18日,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中標公示》顯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中標覓億汽車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項目金額為9051.15萬元。
據悉,這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中標金額最大的采購訂單。

圖源:優必選
優必選還在7月17日展示了其全球首創人形機器人熱插拔自主換電系統,這項技術使得Walker S2具備7*24小時不間斷工作能力。一方面避免了因充電停機導致的任務中斷,另一方面減少了人力維護成本,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7月11日,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顯示,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項目總預算為1.2405億元(含稅),是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迄今公開的最大單筆(招標)訂單。
其中,智元新創中標7800萬元,對應為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宇樹科技中標4605萬元,對應為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背包、五指靈巧手。
投融資方面,7月8日,它石智航宣布完成由美團戰投領投的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
7月21日,京東一日連投三家機器人企業。當日上午,千尋智能宣布完成6億元Pre-A+輪融資,京東領投;逐際動力透露新一輪融資同樣由京東戰略領投;眾擎機器人也宣布已完成A1輪及A2輪融資,其中A1輪由京東領投。
對此,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加碼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未來將繼續圍繞供應鏈場景,以內部研發與外部投資雙輪驅動,構建開放的技術創新生態。
除了上述公司,今年以來,還有星海圖、云深處、宇樹科技、銀河通用、鈦虎機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樂聚機器人、北京加速進化等眾多人形機器人領域公司宣布獲得融資。有報道顯示,今年以來,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家用/商用清潔機器人等)賽道融資金額已超300億元。
產業投資母基金、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國資基金、風投基金、大集團及上市公司旗下產業基金,以及其他社會資本等多路資金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其中包括兩只百億級基金:
5月,青島海爾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代表共同簽署青島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基金目標規模達100億元,將有效整合技術、人才及產業資源,構建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7月,湖北省財政廳依托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支持長江證券牽頭設立的湖北省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已完成合伙協議簽署、工商注冊和首期實繳出資,該基金總規模100億元,計劃分兩期組建,首期規模50億元。
受利好消息影響,今年以來,A股市場機器人概念股頻頻走強,上市公司股價暴漲,甚至漲停。
此外,7月22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在港交所公告,以每股82港元完成上市以來最大規模配售,募資總額約24.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2.6億元),資金將用于業務擴張及償還債務。此次配售是優必選港股上市后第五次融資,累計募資總額超4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1.5億元),創下港股機器人板塊融資紀錄。
與此同時,近期,人形機器人賽道也掀起了一波IPO熱潮。7月8日,上緯新材公告披露,智元機器人擬通過收購上緯新材進入A股。7月9日,“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極智嘉成功登陸港交所。7月18日,證監會公示宇樹科技上市輔導備案公告。
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斯坦德、埃斯頓、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兆威機電、節卡機器人、越疆科技、兆威機電等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均在籌劃或沖刺IPO。
固態電池“潑天富貴”有望降臨
隨著訂單落地,政策催化疊加資本賦能,人形機器人加速走向大規模量產。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日前表示,今年宇樹科技機器人的出貨量相對于去年有明顯的增長。人形機器人雖然現在處于行業發展早期,但在未來3年-5年的時間將會加速在行業應用落地,比如工業場景、服務場景以及一些危險場景開始嘗試落地和應用。
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人形機器人行業正經歷“技術爆發→場景驗證→量產落地”的階段,2025年被譽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出貨量將破兩萬臺,市場規模近90億元。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800萬臺,市場規模將攀升至1.5萬億元。

圖源/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此前發布的《人形機器人100:繪制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百強上市公司,企業被分為“大腦”(Brain)、“身體”(Body)和“集成商”(Integrators)三大板塊:大腦涉及AI模型、半導體和軟件,如中國的百度、地平線等;身體包括執行器、電池、傳感器等硬件,中國企業占比最高(24家),如寧德時代、三花智控等;集成商以整機制造為主,中國優必選、比亞迪等企業躋身全球前十。
EVTank認為,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還比較薄弱,核心零部件都以海外企業為主導,但鋰電池環節,我國已有一定優勢。


資料顯示,人形機器人對動力電池的核心需求聚焦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高倍率和快充性能,以及優異的寬溫性能和長循環壽命,并且兼具輕量化與小型化設計。
當前,人形機器人電池主流解決方案為高鎳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250-300Wh/kg),在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等關鍵指標上仍存在顯著瓶頸,難以支撐未來人形機器人在長時間高負荷任務場景下的持續運行需求。
固態電池的核心優勢在于顯著提升的能量密度、本質安全性的突破、優異的倍率性能、更長的循環壽命以及更寬的工作溫域——這些特性與人形機器人對電池的要求高度契合,突破現有液態電池體系的天花板,向半固態/固態電池迭代被視為更理想的解決方案。
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近日提到,人形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對電池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高安全性的“三高”要求。為滿足這些新興領域的苛刻需求,蜂巢能源計劃以其固態及半固態電池技術作為突破口。
鑒于全固態電池(理論值>500Wh/kg)在材料體系、界面阻抗、大規模制造工藝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臨關鍵挑戰,其產業化尚需時日。作為重要的過渡路徑,技術成熟度更高、量產可行性更強的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300-400 Wh/kg)正率先開啟商業化落地與應用驗證。
7月21日,孚能科技在最新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披露,目前半固態電池的成本相比液態電池只高5%-10%,具備良好經濟性和市場競爭力,公司半固態出貨量已達GWh級別。隨著贛州新能源、廣州基地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公司半固態電池設計產能將達到54GWh。同時,公司半固態電池已陸續送樣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
目前,包括蔚藍鋰芯、豪鵬科技、億緯鋰能等在內的國內企業已經開發出人形機器人專用鋰電池并小批量使用。海外方面,特斯拉、松下和LGES等均已經小批量供應人形機器人。

EVTank分析稱,人形機器人將為鋰電池尤其是固態電池帶來新的增量市場,預計2025年人形機器人用鋰電池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億元。隨著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服務和家庭領域等多場景應用的加深,2035年將同步帶動人形機器人用鋰電池出貨量達到72GWh,市場規模達到360億元。
結語:市場紅利的浪潮,成就了眾多弄潮兒的崛起傳奇。
回望2015年,新能源汽車需求的爆發,曾為敏銳的企業鋪就了一條高速成長的快車道,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池產業鏈企業。
放眼2025年,人形機器人賽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進化,一場新的產業盛宴已然拉開序幕。產業風口再臨,這一次,誰又將乘風破浪,率先站上這輪紅利的潮頭?
逐浪人形機器人等賽道,電池產業鏈企業如何快速卡位與主動求變?2025年11月11-13日,由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電池“達沃斯”(ABEC)組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蘇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ABEC 2025丨電池“達沃斯”)將在江蘇蘇州舉辦,本屆論壇主題定為“求新應變 重塑價值——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與韌性”,將針對“商業創新:電池新能源多元賽道快速卡位與主動求變”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屆時,600+國內外一流企業、上市公司、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獨角獸、知名機構、基金投資、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等高層將參會,精準對接,價值對話。


電池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