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25年一季度,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共計68個,其中49個公布投資金額,共計1409.58億元。從投資特點來看,一季度,我國頭部電池企業加速擴張、新興技術持續發力、海外布局逆勢升溫。

500億泰銖!欣旺達泰國電池廠項目獲批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在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市場,而產品最優秀、競爭最激烈的也是中國市場。

在較快增速和激烈競爭態勢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也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25年一季度,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共計68個,其中49個公布投資金額,共計1409.58億元。從投資特點來看,一季度,我國頭部電池企業加速擴張、新興技術持續發力、海外布局逆勢升溫。

2025年一季度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匯總

電池頭部企業不再壓抑?大產能項目接連落地

在2024年,國內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新投資項目多為二三線企業以及新入局玩家,進入2025年,頭部企業擴產節奏似乎不再克制,大產能、新項目官宣不斷。

以寧德時代為例,今年一季度其就有三大電池項目相繼落地:福建福州羅源新能源基地項目和山東東營鋰電池綠色智造基地年產能均為40GWh,山東濟寧山東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擴建項目計劃投資31.64億元,在現有30GWh產能的基礎上新增30GWh,最終形成年產6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產能。

綜合來看,寧德時代一季度官宣的三大項目總產能就達110GWh。在擴產不斷的同時,寧德時代子公司也在全國遍地開花,僅在山東,足跡就已遍及濟寧、青島、東營、煙臺、濟南、濰坊等地。3月24日,川渝時代(重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池網一經發布,留言不斷。

不止寧德時代,今年一季度,欣旺達也官宣落地了百億級新電池項目,東馳新能源、道克特斯、贛鋒鋰業、聚源動力、國立科技控股等電池企業也均有大手筆項目落地。

此外,電池網還注意到,今年一季度,比亞迪還先后拿下了陜西西安兩宗地,拿地總面積超2500畝,合計金額近8億元。有報道稱,比亞迪這兩宗地,均將用于動力電池擴產。

從行業發展來看,山西證券認為,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仍在深化,電化學儲能行業規模也在快速增加,對鋰電池行業的需求增速依然樂觀。

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預計,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1899.3GWh和5127.3GWh。

鈉電沒優勢?固態還遙遠?重量級項目落地

除了原有技術路線的產能擴張,在電池新能源產業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新電池技術猶如強勁引擎,扮演了重要的推動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鈉電池和固態電池作為備受矚目的新興技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機遇。

雖然鈉電池具有成本與性能的獨特優勢,但近年來持續走低的鋰資源價格,讓其成本優勢不再顯著,不少下游企業開始對鈉電池抱有懷疑態度。不過,近日,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在廣東調研時表示,隨著鈉離子電池在技術和性能上不斷突破,疊加產業鏈的逐步完善及規模效應的逐漸釋放,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優勢將逐步得到體現,預計鈉電池在儲能、電動兩輪車、啟停電源等領域將替代鉛酸電池以及部分鋰離子電池。

鈉電池正從“備胎”轉向“差異化賽道”。從投資擴產角度來看,2025年一季度,鈉電池項目投資雖然不多,但依然有重量級項目落地:東馳新能源52億元四川遂寧鈉電池項目建成后,預計日產鈉轉干電池1500萬支,年產值約100億元;鈉美新能源河南洛陽項目建成后,可年產30萬支圓柱鈉離子電池,合1.5GWh。

不同于鈉電池的“坎坷”發展路徑,固態電池一直被業內堅定看好是鋰電池的終極理想形態,在技術持續發力下,其也不負眾望,頻頻迎來新突破。多家券商機構預計,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有望提前至2027年。

在此背景下,固態電池賽道投資熱度持續攀升。2025年一季度,僅電池領域涉及固態技術的就有6項投資。其中,以道克特斯項目為例,其計劃在安徽皖江投資50億元建設固態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主要涉及年產200MWh全自動固態電池量產示范線及5GWh固態電池生產線,一旦實現大規模量產,將有力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

在項目擴產的同時,鈉電與固態電池的發展,也在重構電池產業生態。僅在材料層面,硅基負極、氟化碳正極等高端材料投資占比明顯提升,倒逼傳統鋰電材料企業加速轉型。從投資擴產來看,恩捷股份云南玉溪硫化物中試線項目、晶巖新能源2000噸項目等就是最好的案例。

海外市場難進?項目投資逆勢擴張

在2025年一季度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中,海外投資布局依然不容忽視,9個投資項目覆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尼日利亞、西班牙、匈牙利、美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涉及鋰礦開采、電池制造、材料加工等關鍵環節,總投資額超160億元(含外幣折算)。

從背景來看,國內市場充分競爭、海外進口貿易壁壘高企,積極拓展全球版圖成為電池新能源產業企業的不二選擇。從項目分析來看,通過資源國鎖定礦產、市場國貼近需求對沖風險等,或是破局路徑。

其中,今年一季度,天華新能在尼日利亞投資超過2億美元建設鋰礦開采、選礦、尾礦處理現代化工廠;海四達在馬來西亞投資7.5億元建設2.5GWh圓柱基地項目,除了利用當地相對廉價的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獲取周邊地區的鋰、鈷等資源,以滿足其電池生產的需求。 

從市場拓展角度來看,欣旺達在泰國投資500億泰銖建設電池廠項目,以此為據點,公司業務可以輻射整個東南亞市場,進一步擴大欣旺達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科陸電子在印度尼西亞建設3GWh儲能生產基地,印度尼西亞儲能市場潛力巨大,通過在當地投資建廠,更好融入當地市場的同時,也可以分享儲能市場發展紅利。 

“據我了解,由于美國市場地緣政治風險過高,動力電池企業基本不會考慮在美建廠。”對于近期美國一再抬高關稅問題,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表示:“技術出海可行,美國建廠困難重重,可以通過其他海外市場建廠,例如在東南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區構建區域性供應鏈,利用當地資源(鎳、鈷)和低成本勞動力,分散關稅壓力。但美國‘原產國原則’限制中資海外工廠的出口,中長期需警惕美國政策反復和全球產業鏈重構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于清教還表示,高關稅下,中企價格優勢被削弱,進而影響中企對美出口份額下降。在此背景下,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地區有望成為新增長點,據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對東盟出口鋰電池增速超過兩成。 

結語:

綜上可見,2025年一季度,頭部電池企業憑借高產能利用率與顯著的市場份額優勢,開啟了頻頻擴產的新征程。與此同時,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上的眾多企業,借助技術突破與全球化布局,也展現出了強大的發展韌性。

然而,需要關注的是,伴隨頭部企業擴產項目的逐步落地,整個行業的產能規模將進一步擴張,市場競爭也會愈發白熱化。鈉電池和固態電池等新興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它們的持續進步,也將不斷重塑電池產業的現有格局,為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而要想在市場競爭的牌桌上擁有更多話語權,具備技術前瞻性、成本控制能力及精準場景洞察,缺一不可。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